马铃薯由菜变粮的基础已经具备
当新疆马铃薯馕、广西马铃薯米线、武汉马铃薯热干面等地域特色产品出现在超市中,人们对马铃薯的认知是否被一次次刷新了呢?
是的,马铃薯已经悄然变成主食。
外国人把土豆当主食吃,可能你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。其实,这里指的是土豆全粉。因为,只有土豆全粉才能保留鲜薯的全部营养,并且在与小麦、玉米、水稻同样储存条件下,可保质15年。
然而,在全球2000多个马铃薯品种中,干物质含量高、淀粉含量高、多酚氧化酶含量低的专用品种很少,虽然已初步筛选出20多个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,但加工易褐化、蛋白质含量低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。由于品种更新换代较慢,新品种的研发推广还难以很好地满足主食加工对品种的需求。
可喜的是,在马铃薯主食开发工作座谈会上,记者了解到,我国马铃薯主食化进程正在加速。
会上,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院熊兴耀带来好消息:2016年5月上旬,完成张家口市张北县和察北管理区播种工作,种植亲本材料400份,播种120个组合的3万粒实生种子。为了加快育种进程,以高代品系为切入点,53份高代材料参加品比试验,部分材料干物质含量较高,显示出较好的主食化潜力,有望成为主食化品种。
熊兴耀介绍,目前,马铃薯品种基础信息数据库正在日趋完善。在2015年收集的82个国内主栽品种(种植面积大于10万亩)信息的基础上,又收集了2001年~2012年审定的163个马铃薯品种信息,再将收集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,包括基本信息、植物学特性、生物学特性、品质特性、抗性等,完善马铃薯品种基础信息数据库,为下一步主食化品种筛选提供理论依据。同时,马铃薯主食化品种筛选更加侧重干物质含量、淀粉含量、多酚氧化酶含量、还原糖含量、加工适应性等主食化指标。目前,筛选出的“中薯18号”“陇薯8号”“庄薯3号”等品种基本能够满足马铃薯馒头、面条等加工需求。
“育种创新还需加强,尤其是适宜主食加工的马铃薯品种选育工作。”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说,马铃薯因为产地、品种的不同,淀粉等干物质含量有明显的区别。比如山东产区的一些品种亩产可达3吨~4吨,但淀粉含量较低,出粉率低;相反,淀粉含量较高的甘肃“一点红”,出粉率高,但亩产量却仅有1吨~1.5吨。专家表示,如何培育出高产且高淀粉含量的品种是产业开发的关键。
熊兴耀告诉记者,为了适应马铃薯生全粉的加工需求,重点针对多酚氧化酶性状开展马铃薯分子育种研究。材料方面,已对部分马铃薯品种性状多酚氧化酶性状及加工适应性进行评价,初步确定“大西洋”和“夏波蒂”为分子改良目标品种;技术方面,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在双单倍体马铃薯中获得成功,四倍体马铃薯品种“底西瑞”遗传转化体系已经成功建立。
用户评论